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科普+艺术 生命温暖跨界传递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5-11-12 08:17

  □特约记者 李雅 陈静 通讯员 林曼君

  当准父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捕捉胎儿影像,冰冷的超声数据化作温暖的生命印记;当戏剧社通过短剧演绎产检的那些事,孕产焦虑在大家的笑声中悄然化解……这不是一场艺术展演,而是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联合福州市当地艺文组织“艺起榕城”在2025年创新打造的“妇幼新知π”公益活动现场。

  该活动通过6期“跨界”对话,用艺术为医学注入温度,将医学新技术变为温暖生命的新希望,诠释医院“以生命为本,以温度为翼”的理念,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注入了新活力。

 

健康关怀覆盖全生命周期

  在“妇幼新知π”的6场创新科普活动中,来自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人类精子库、妇科、产科、儿科、健康管理中心等的十几名专家,给公众带来了覆盖生殖健康、孕期保健、儿童成长、更年期保健、全周期健康管理等多领域的健康知识,对接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以“全周期健康守护”为核心,将温暖的关怀贯穿从孕育、生育到成长、衰老的每一个阶段。

  活动主题设计层层递进:第一期聚焦“试管婴儿”,关注生育困难群体的生命诉求;第二期探讨“精子库与生育力保存”,为无精症患者、遗传病家庭、肿瘤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生育希望”;第三期聚焦“女性更年期与内分泌健康”,打破“更年期是‘麻烦期’”的偏见,同时延伸至男性激素健康,呼吁关注“无性别差别的健康”;第四期围绕“孕产全周期”,一改传统以女性为主体的生育话题探讨,强调男性在孕育新生命过程中的责任,破解公众对于无痛分娩等概念的认知误区;第五期聚焦“儿童健康”,从心血管疾病、口腔问题,到骨骼发育、心理健康,全方位守护儿童成长;第六期则关注“全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中西医协同与疾病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无论是为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希望,为更年期女性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和保健指导,还是为儿童设计音乐疗愈及舒适化诊疗的方案,该院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让关怀从治疗延伸至预防、照护、支持等健康全链条,体现“关注每个生命阶段,守护每个家庭幸福”的使命担当。

 

让医学知识普及“有温度”

  “妇幼新知π”活动以“破除误区、贴近大众”为目标,用多元形式让硬核医学知识变得可感、可懂、可亲。

  在第一期活动中,医院生殖医学专家朱素芹通过时间轴,为公众梳理了试管婴儿技术40余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成长历程。“她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朱素芹告诉大家,辅助生殖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定制工具”,而是给有生育意愿者留下的“一扇门”,同时,针对“定制婴儿”的认知误区,她还提醒公众警惕技术异化风险。

  人类精子库专家林典梁则为公众解释冷冻技术并不是“低温保存”,而是“如同竹鞭藏新芽,技术为生命延续保留火种”,冷冻精子是给肿瘤患者、无精症家庭的“生命备份”。他结合临床案例,强调产前诊断在出生缺陷预防中的重要性,回答大家对于“精子库是否会成为‘基因霸权’工具”的伦理疑问。

  抽象的“激素变化”怎么理解?现场有一套神奇的光影装置:模拟更年期情绪波动,观众只需挥挥手,屏幕上的色彩就会随“激素水平”变浅或变深,潮热、烦躁的生理根源可视、可感。医院妇一科副主任熊秀梅则同步分享激素治疗(MHT)的最新进展,澄清激素治疗与乳腺癌关联的误区,让公众既直观感受激素变化,又掌握了科学应对方法。

  活动通过“专业解读+人文表达”的科普模式,不仅消除了公众对医学技术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还体现了医院贴近大众的主动性。医务人员通过行动告诉大家: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能解答大众困惑、缓解生活焦虑的“健康伙伴”。

 

跨界共筑生育友好生态

  “妇幼新知π”活动以艺术为纽带,让医疗服务超越诊疗,让生育友好扩展为社会共识,成为传递温暖与希望的载体。活动邀请艺术家、作家、高校教师、媒体人等跨界代表共同参与:数字艺术家黄翊以“元宇宙精子库”为灵感创作数字作品,用美学视角重构生命科学的意义;魔方萨克斯重奏团用音乐诠释孕育之美,职业鼓手黄靖通过音乐疗法,帮助特殊儿童缓解诊疗恐惧;视觉艺术家王家男以梵高、莫奈为例,解读艺术对儿童情感释放的疗愈作用。

  “‘妇幼新知π’活动是医学人文建设的全新尝试,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普及推广生育养育和健康知识的实践尝试,另一方面,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关乎家庭幸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话题的关切。”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今年是医院建院90周年,医院尝试通过开展叙事医学、跨界交流等更多方式,为医学与社会科学等的交叉融合开辟通道。今后,医院还将持续探索艺术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尝试开展艺术疗愈、医学开放麦等更多活动形式。

 

  短评

科普助力生育友好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胡彬

  当更年期的“元凶”化作光影直观可感时,当宝宝的第一张“生命画像”展现在准爸妈眼前时,当孕产焦虑在观剧的欢笑声中悄然消解时……“妇幼新知π”活动通过跨界融合,让医学卸下了“高冷”“深奥”的面具,以更亲近、友好的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医院从被动等待患者的“治疗场所”,转型为主动贴近公众,能提供全链条关怀的“健康驿站”。其关注点不再仅局限于“病”,而是需要健康照护和情感支持的“人”。

  此次活动的主题不仅覆盖了孕育、生育、成长、衰老等关键人生节点,还聚焦公众想知、应知的健康知识,通过艺术手段展现,让医学科普“润物细无声”。健康科普应该是一座双向通行的桥梁,一端连接医学的科学和严谨,另一端则要结合公众的需求和情感,寻找医学与百姓生活的结合点,健康科普才能更入脑入心。生育和妇幼健康话题自带温暖的属性,不仅与家庭的温馨和谐相关,还和生命的希冀美好相连,需要伴随爱和关怀,方能走进公众心中。

  活动正是通过“温润”的艺术、人文手段,缓解健康焦虑、医患沟通的“硬核”问题。这不仅是形式和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服务模式和体验上的创新。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并非锦上添花,而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百姓获得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助推剂。通过搭建开放平台,医院将专业的健康服务前置,将温暖的关怀下沉,使之成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坚实力量。这为医疗卫生机构未来建设勾勒出新蓝图:一个能融入公众、输出健康、传递温度的载体。

  正如该院项目负责人所言,这是响应国家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号召的一次有益尝试。它表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经济补贴、延长假期等“硬”政策,还需要重塑认知、营造文化氛围的“软”建设。

  当医学用艺术解码,当技术承载了温度,当社会共同参与创造支持性的环境,生育才能从每个小家庭的“私事”和“压力”,转变为被全社会关爱和支持的“喜事”与“希望”。

附件下载: